電競產業具有投入少、周期短、增長快、多就業機會等特點,對繁榮文化、拉動經濟、促進就業、滿足用戶文化需求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據中國電競行業報告預測,2022年電競市場規模將達2157億元,已成為全國各地區競相追逐的“藍?!笔袌?。
一、我市電競產業發展現狀
1、辦賽意識超前
我市具備電競賽事舉辦基礎,自2015年起,多次舉辦不同級別的電競職業賽與全民賽,如中國電子競技大會福建賽區總決賽、福建省電子競技聯賽、CF百城聯賽省賽、英雄聯盟高校聯賽區賽、王者榮耀城市賽、等,積累了豐富的辦賽經驗,賽事級別與影響力逐年遞增。
2、具備一定人才基礎
2020年,福州隊獲得《決戰!平安京》冬季城市挑戰賽總決賽冠軍。同時培養出閩江學院(《英雄聯盟》全國高校聯賽三連冠)、福州軟件職業技術學院(2021年首屆中國大學生電競聯賽英雄聯盟項目總冠軍)戰隊等電競生力軍,成績優異,已自發形成了“聚焦產業中下游”,以賽事帶動為核心的行業生態。
二、我市電競產業的問題
1、尚無全面規劃。雖然早在2003 年電競就被列為國家正式體育項目,但相關文件及監管制度較為匱乏,因此電競運動多為民間自發組織,目前的管理機制缺乏相應政策法規。
2、缺乏重大連續性電競賽事。目前我市舉辦的電競賽事呈現“小而多”的特點,除中國電子競技大會福建賽區總決賽、《穿越火線》百城聯賽等比賽外,賽事影響力與熱度還有待提升。
3、人才缺口較大,行業發展尚未體系化。以《英雄聯盟》為代表的國際熱門比賽項目,需要大量專業人士職業化訓練運營,游戲官方認可的俱樂部才能獲得參賽權,而我市尚無專業電競俱樂部,難以在高熱度賽事中有所作為。
三、發展我市電競產業對策
1、制定我市電競產業發展扶持專項政策
2021年福建省發改委印發《福建省促進電競產業發展行動方案(2021—2023年)》,提出發展壯大電競產業,加快構建電競產業生態,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,助力我省成為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“海峽國際電競港”。我市應盡快出臺針對電競產業的行業規劃,以賽事設計運營為切入點,聚集各方優勢資源,打造特色電競生態。
2、成立官方監管機構,促進電競產業規范化發展
建立多部門聯合監管機制,并充分發揮電競行業協會的力量,規范各類資格認證,更好發揮協會在招商引資、行業自律、賽事組織、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功能,爭取將電競項目盡快引入省、市運動會項目,引導電競行業規范有序健康發展。
3、充分發揮賽事落地效應,打造不同層次賽事體系
引進騰訊電競大賽等更多不同類型的、影響力的大電競賽事,或打造本土國際賽事品牌,提升我市在國際電競領域的曝光度與影響力,帶動旅游、購物等一系列周邊產業發展。
4、建立以辦賽頭部企業為支撐、以賽事經濟為依托,加快拓展電競全產業鏈,以電競賽事舉辦為切入點,努力向上下游拓展,做大做強全產業鏈
(1)選取合適地點,盡快打造福州電競產業集聚區。發揮我市“數字應用第一城”、東南(福建)科學城優勢,融合高新區與福州大學城產業+人才基礎,力爭形成產業集聚效應。
(2)支持打造電競產業平臺。支持打造電競產業園、電競館、電競特色小鎮等,支持各類文創園區、電競特色文旅綜合體建設,推動電競平臺型企業發展壯大,構建產業生態。
(3)著力推進電競場館改造與建設。改造提升具備基礎條件的體育館、劇院等,形成以大型場館高標準承辦國內外知名電競賽事、周邊小型場所承辦配套活動等形式,構建長期穩定的電競生態圈。
(4)支持我市打造電競原創中心,提升電競內容創作和科技研發能力。支持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游戲企業,扶持原創電競精品,支持本土游戲企業開發端游、頁游、手游產品,爭取騰訊、字節跳動、網易等頭部企業落戶,設立研發機構。
5、爭取舉辦電競展會,擴大我市電競IP影響力
力爭舉辦電競相關軟硬件產品展會,進行大型賽事邀約籌備、XR技術、新型可穿戴設備等行業新品發布推廣、高峰論壇舉辦等,為電競產品的規范普及、城市電競氛圍培育、將電競產品進一步融入泛娛樂生態打下堅實基礎。
6、力爭培育第三方電競服務機構
在國際國內,有荷蘭newzoo、北京“伽馬數據”等電競市場相關數據、評估,成為全球公認的權威評價來源,支持我市成立電競領域的第三方數據服務機構,構筑電競市場話語權。
7、完善選手培養方案
結合官方監管方案,盡快建立“高校+社會機構”的二元培養模式,完善人才培養與職業規劃,彌補整體行業需求缺口,加快人才培養速速度。在高校方面,通過設立電競比賽獎學金、原創電競內容、設計衍生產品等多種方式選拔電競相關人才。
8、利用賽事成績建立人才信息庫
通過舉辦各種級別賽事快速精準選拔優秀人才,向專業賽道輸送更多人才。
9、組建或引入知名電競俱樂部
應盡快在合適時機組建或引入福州首個職業電競俱樂部,吸收本地優秀選手、引進外來人才,以職業比賽的專業化持續營造市場熱度。
10、發展電競職業人才經紀業務,為電競從業人士全方位提升水平護航
專業的電競人才經紀能填補市場初期剛性需求、學院培養與市場認可之間的空隙,為選手提供再教育、法律咨詢、打造公眾形象等服務,為電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開拓新商業思路。
11、鏈接兩岸文化資源,推動海峽兩岸電競產業聯動發展
以海峽兩岸知名高校為載體,打造兩岸電競邀請賽等活動,提高賽事級別。